对联印刷厂:对于给这类人物撰写挽联,就更加需要胆识与智慧,公正与客观,既不为卑者饰,也不为尊者讳。比如戴笠性格的复杂与功过的争议,是人所共知的。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学描写中,大多都把他塑造为一个毫无人性、杀人如麻的魔头。其实并非如此。戴笠在抗日战争中组织敌后游击力量抗日除奸,特别是打击汪伪集团的情报机关、建立国民党抗战的侦破系统等方面,是有所贡献的。同时,他自身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我们知道,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据说,1926年他第一次以戴春风的名字报考黄埔军校时,没有被录取,后改名为戴笠再报考,竟然录取了。别人都认为他沾了这个名字的光,他自己也对这个名字作了一番解释,很有文采。他说,他的名字来自一首吴越民歌:“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古代有柄的笠,像现在的雨伞),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出自《风土纪》)。这首诗说的是人要贫贱不忘,富贵不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能以诗言志,以诗命名,又能如此准确美好,当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有意思的是,1946年3月17日的上海、南京地区,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戴笠在南京岱山因飞机失事身亡。蒋介石要求全国各地分19个祭区由当地的最高军政要员(主要是上将)主持公祭,自己还着特级上将制服在重庆祭祀。在50000多副伤悼联中,唯由著名民主党派人士章士钊为知识界代笔写下的一副挽联,影响最深远:“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功罪盖棺须论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挽联前一句,套用了蒋介石对戴的评价,再结合其人报考黄埔、抗战除奸的生平事实,也算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同时又以春秋笔法指出他“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他的特务职业和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进行了诟病。这在当时一片赞戴的挽联中,此联就十分发人深思。就今天看来,这种不吹不捧、不卑不亢,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文风,也是应当提倡的。
对联印刷厂:www.qkpijiu.com 13854061613 |